游戏立项趋势:后启示录题材
核废土、丧尸、智械危机、赛博朋克、后启示录,这些词汇所指涉的题材之间,既有交集也有差异,在互联网的各类讨论中,也能看到从业者、普通玩家和观众都在尝试为它们下定义,目前仍没有达成明确的界限,本文也无法为“后启示录”下一个严格定义,只是想借由其词源含义,提出末日题材下的一种创作倾向,并探讨相关的叙事设计方法。作者来自腾讯互娱国内发行线叙事支持中心,叙事支持中心是服务于国内发行线的专业叙事赋能团队,以协助开发商提升游戏的叙事品质为目标,为玩家打造优质的故事体验。
![]() 题材界定
后启示录(Post-Apocalyptic)题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末日题材,这种风格在如今的游戏、影视和文学当中,已经不算小众。标题之所以没用“末日”,不是因为“后启示录”听上去更高级,而是想要强调这样一种倾向:与广义上的末日题材相比,后启示录更强调末日到来一段时间后的新世界,强调这个世界中新的秩序与矛盾,在新旧文明的对照中,反思文明本身。
本文前半部分更多进行题材界定和梳理,叙事设计方法自第三章节展开,是文章主体,最后则是作者针对过审提出的一些设计策略。
“后启示录”词源解释
如果从词源上来理解,“启示录”一词源于圣经,圣经以《创世纪》开篇,以《启示录》收尾。
根据《创世纪》的描述,世界上原有的文明被大洪水淹没,一切回到原点,挪亚到来后建立的是另一个全新文明。而《启示录》是结尾,七天使降临,人们已经预见到末日,文明将再次泯灭。那么,我们的文明毁灭后,大地会开启怎样的新纪元呢?毁灭前,接近我们当下的那种文明,在新秩序中将留下什么?这些可能是“后启示录”题材着重去探讨的问题。
当然,末日想象并非某个文化独有,它是人们生存焦虑和信仰迷茫时产生的文化投影,既是一种警示,同时,也能让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在末世“斗争”中得到纾解。了解一下末日题材发展史就会发现,每当现实中的人类社会爆发了一种灾难,人们对于末日的想象就会多出一种可能。
末日题材在文学与影视中的起源发展
作为最早的叙事形态,文学中最先出现了末日题材作品,1826年玛丽·雪莱《最后的人》,被公认为第一本末日小说。此后陆续有相关作品出现,人们开始基于当下现实,对末世展开《启示录》描述之外的其他想象,疾病、异常生物、外星人,已经成为“末日”的常见诱因。
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日题材才出现创作热潮,在经历了二战和冷战后,人们在战争中见证了人性的可怕,也切身感受到了核威胁,加上两次科技革命的负面影响更加深入,出现了由科技发展导致各种危机的末日小说。
相应地,在电影领域,末日题材于70年代井喷式出现,但直到世纪之交才逐渐精品化,有了我们熟知的“哥斯拉”系列、《新世纪福音战士》、“斯皮尔伯格”作品等等。
我们会发现,当今关于末世题材的一些分类词汇,其实是对危机原因的分类,以这种分类方法为基础,在题材的逐步发展中,又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视觉符号,以及关于主题和调性的倾向。
(编辑:二游网_173173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