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战》看三国游戏文化的演变
不少国人看到彼岸那边岛国把三国文化发展的如火如荼,因而心生怨念,大骂文化剽窃。其实在国内也诞生过不少经典的三国题材电子游戏。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由鈊象电子制作的《三国战纪》系列。系列的首作推出于1999年,正是国内街机黄金时代的末尾,当时的街机厅中的主机机器几乎全是满屏幕洋文的山寨外国游戏。所以你可以想象当一款中文语音、全中文剧情、并且讲述中国历史题材的游戏出现时大家会是一种什么反应。 ![]() 当然《三国战纪》在街机厅中成为现象级的机台可不仅仅因为这个。在这款作品之前,鈊象电子就曾制作过《西游记释厄传》积累了相当多多人合作通关街机的经验。到了《三国战纪》更是为其赋予了多角色的装备武器系统、多路线多BOSS的支线系统、并且还融入了大量的魔法道具、隐藏要素、复制秘籍、秒连BOSS等等多样玩法。在简单粗暴的街机基础上融入和大量家用机以及RPG游戏的要素,使可玩性大大增加。 这也导致了如今当我们谈起《三国战纪》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他丰富的游戏内容而忽略了鈊象电子在游戏美术设计上的考究。比如说游戏中最让人头痛的蓝衣铁甲兵,其穿着的盔甲就参考了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明光铠甲,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曹植所著的《先帝赐臣铠表》一文。这种铠甲原本是由西域的板甲演化而来,因为两边的钢板能够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正所谓“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也因此而得名。这种铠甲在三国时期的冶炼打造还颇有难度,所以一般只有官位较高的将领才能穿着,而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啥铁甲兵这么强了。 ![]() 除了《三国战纪》,由宇峻奥汀制作的《三国群英传》同样是一代中国玩家最美好的三国回忆之一。系列的首部在1998年推出时,光荣的《三国志》系列出到了第六部,整个策略系统趋向成熟。所以宇峻奥汀便另辟蹊径,在保留部分内政外交等策略的玩法上在战斗系统上加大笔墨,采用即时制的时间系统来表现真实战场中争分夺秒的紧张感。同时游戏还采用虚实结合的设计,例如使用各种炫酷的特效来放大战场之中两军交锋的效果,武将的能力被大大增强,一名强劲的武将在战场上常常有着扭转乾坤的作用(这种一骑当千的爽快感还早于《真三国无双》)。凭借于此,《三国群英传》一炮而红,宇峻奥汀也抓住机会一连串的在接下来的10年间推出了六款作品。 ![]() 不过国产三国电子游戏的辉煌也仅限于此,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网游兴起以及一些不言自明的原因,单机游戏市场逐渐式微。游戏厂商为了盈利也只能尽可能多的迎合大众市场,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三国战纪》后续作品玩起了擦边球营销,不仅直接用黄忠女儿取代了黄忠,貂蝉也从英姿飒爽的女中豪杰变成了袒胸露乳刻意卖肉的乳摇妹子。而《三国群英传》因为过于频繁的迭代更新,到了后面几作已然创意枯竭,只得生搬硬套各类神话作品,原本史诗感十足的两军交战活生生被搞成了神仙打架。最终没能笼络到新玩家,连系列的忠实粉丝也都纷纷退坑。 ![]() 当欧美厂商加入三国游戏大局 就在笔者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由英国公司Creative Assembly开发的《全面战争:三国》正式解锁了,只用了一个小时steam全球在线人数便蹿升到了8万+,位列steam实时在线玩家数第四。要知道,这还是为了照顾中国玩家而提前在中国的确解锁的前提下,所以大概可以估计出这8W人中有起码有一半以上均为中国玩家。可见一款三国题材的好游戏对于中国玩家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 CA制作的《全面战争》系列素来以写实的百人团战大规模战场而著称,因为有着包括《幕府将军》在内几部东方背景作品的铺垫,CA在本作的历史考究上也相当细致入微,比如说马镫(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在游戏中就被简化成了一块坚韧的布绳。因为这东西一直以来的被发明时间颇有争议,所以CA干脆给出了一个如今被广泛采纳的解释:”三国时期已经诞生了马镫,但还未演化到环装金属样式。“ ![]()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欧美公司的CA毕竟没法做到尽善尽美,在公布赵云人设图时他们就误将“赵子龙”翻译成了“赵紫龙(Purple Dragon)”。又或者是无论人物形象如何设计,各路将领终究没能逃出“亚洲人眯缝眼,塌鼻梁”式的固有认知。 ![]() 无论如何,CA以及这部《全面战争:三国》都是瑕不掩瑜,在如今国产三国游戏还整天想着怎么用山寨、抄袭或是干脆直接无视版权的照搬宣传CG作为宣传物料的时候,有这样一部3A级别作品的出现都是对整个三国文化最好的传播。 文化的传播从来不是单向的,当古朴的史学著作与现代的电子游戏相遇,他们彼此便会相互融合从而诞生出一些全新的东西。无论你喜欢与否,最终这个崭新的小家伙都会继续演化,并逐渐成为我们后人眼中的历史。 (编辑:二游网_173173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