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联Steam销量冠军的《人渣》,评论为何两极分化?
当然,我们无法否定这样做的优点,繁琐的数据和关联可以使游戏变得更真实,更具带入感,同时更加突出《SCUM》的逻辑性;当玩家熟悉了相应数值带来的体征变化,以及相应动作和食物产生的影响之后,就会熟悉做什么事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对于游戏的操作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官方在前期宣传的时候提及了《SCUM》发展为吃鸡类游戏的可能,但表达的十分笼统,只是简单叙述了多人模式可以当做吃鸡模式来玩,这也就使社会误以为它是生存吃鸡游戏,实则不然;但在万物皆可吃鸡的当代,发展吃鸡所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笔者就从游戏内容角度分析《SCUM》是否有发展成为吃鸡游戏的可能。 先说地图;以《绝地求生》为参照,《SCUM》的地图就显得颇为广阔。《绝地求生》的地图比例为8*8,而《SCUM》的地图比例则是12*12,也就是说前者的游戏面积要超出后者近一倍有余;但《SCUM》的多人游戏人数最多为64人,游戏本身没有缩圈,一局比赛也不具备时间限制,同时地图上的资源格外匮乏,无法迅速满足玩家对物资的需求,这就导致人物之间碰撞的紧凑性也无法与战术竞技游戏相媲美;相比游戏时长维持在20分钟左右的《绝地求生》,《SCUM》的游戏节奏就略显缓慢。 评论中很多人诟病《SCUM》是一款“跑步模拟器”,这源于《SCUM》的重生机制;当玩家死亡之后,重生点是随机的,距离自己资源集中地点的远近全由运气决定,且游戏中没有任何载具,玩家想要移动到死亡的地方捡回物资就只能靠步行;如此一来,玩家的很多时间就耗费在了跑步上,不仅如此,此情况也推动了玩家为了避免重生而躲避争斗的情形大幅增加,间接放缓了游戏的竞技节奏。 环境同样是战术竞技类游戏的重要组成。在《SCUM》中,数值的繁琐使环境对玩家的影响变大,如天气寒冷,视野就会发生变化,体温就会下降;当玩家穿上衣服的时候,行走的速度就会随着重量的增加而放缓、所消耗的能量也会增加,行动时发出的声响出现改变,这一切都决定着玩家是否会被杀掉,是否能够更好的活下去。但在《绝地求生》中,环境因素选择为游戏的竞技性让步,所以其影响并不明显。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SCUM》中的所有元素都在为其作为一款生存游戏而服务,而这些元素则成为了吃鸡游戏的累赘;当《SCUM》在生存层面过分耗费了玩家精力的时候,吃鸡元素就逐渐被弱化了;所以想要加入吃鸡模式,《SCUM》需要改变游戏本身的框架,避免生搬硬套。 诚然,很多生存游戏都以硬核的名义示人,但其方向无非集中在对建造种类的扩展以及环境和玩家间互动的丰富上;像《SCUM》这样充实游戏数据达成闭环从而实现硬核的做法的确少见。就目前来看,《SCUM》存在着许多弊端,但各大网站并未发布该游戏的评分,玩家意见也呈两极分化,所以很难说游戏中的生存元素是否合格。好在如今,《SCUM》已经不再提及自身的是否能发展为吃鸡,而是把宣传的重点放在了“生存”上,所以就不便再从“吃鸡”游戏的角度去过分要求它。不过说句公道话,Gamepires曾进行过声明,称玩家眼中的《SCUM》并非完成版,后续开发仍在进行;开发者也在各大评论和论坛上收集大家的观点,希望和玩家一起完善这款游戏;届时,希望《SCUM》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评测栏稍显扎眼的褒贬不一。 本文仅代表订阅平台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游民星空仅提供发布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编辑:二游网_173173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