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跳楼”的误解与理解
而这样一个15的孩子,家长表示“他在家时他每天都去学校接他回家,他不在家时,由孩子的爷爷去接他”,一个男孩已经15岁还需要家长接送,也可见家长对其的溺爱,应该也很难有同龄的朋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也不太有利。 海门这起坠楼案件中的小徐同样生活在一个相对特殊的家庭,从视频中家长的陈述可以看出,小徐的“父母都在南非做生意,家庭条件十分优渥”,但是也隐含了是一个长期远离父母,缺少父母关爱的成长环境,家长对孩子“性格开朗,温和,学习一般,但家人从来不给他压力”的描述也表明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溺爱式的教育,缺乏面对问题时的抗压能力。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曾经对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于2012年出具了一份报告。报告中强调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有问题的家长”。 几名少年的悲剧是否和游戏有关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但是这些少年的家庭教育,应该可以说是十分失败的——说失败并不是苛责这些发生了悲剧的家庭的父母,而是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够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的责任 半个多世纪之前的1966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曾收集 4000所学校60万儿童的数据撰写了一份 《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 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报告用大量数据显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 前文提及的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所作的报告名为《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虽然是2012年的报告,但在今天仍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这份报告介绍了很多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经验,而这些在中国是十分缺乏的。在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中心,很多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而在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中,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家长自身的问题: ![]() 家长自身的原因外,也有大量家庭与社会生活变化出现的新问题,比如独生子女带来的对孩子期望值太高,生活条件改善、电脑电视等娱乐方式增多造成孩子与父母沟通越来越少,部分家长养育孩子压力大所带来的问题等等,而这些新问题在今天实际上是越来越严重的,比如很多家长自身沉迷手机无法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或者因为各种生活的压力而忙于工作而不能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甚至在很多地区有大量的留守儿童,这种成长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自然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甚至失败的情况下,很多家长在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会将责任推卸到学校、老师或者其他事物之上,比如曾经也饱受批判的武侠小说、港片、偶像明星、电子游戏厅、网吧之上。很多家长对于“有问题”的孩子的应对方案十分简单粗暴,比如将孩子送到戒网瘾学校,或是通过各种手段制止,从而让处于敏感时期的青春期少年变得更加逆反。 因此教育部的这份报告中表示:“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也理所应当接受应有的教育和培训” 。 围绕游戏的大战 1986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不断开设的电子游戏厅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一些孩子沉迷于游戏而忽略功课引发了家长担忧。随后,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规定电子游戏室除节假日白天外一律不得接纳中小学生,违反的将受到批评处罚或吊销营销执照。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成立不久的杂志《南方窗》刊文《“外星人”夺走了我们的孩子吗?》报道了这一现象,并在最后预示着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
30多年后,这场混战显然仍未结束,并且各界对游戏的反应和30多年前的反应几无二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孩子们已经不需要进到烟雾缭绕的电子游戏厅去玩游戏了,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游戏人群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也让未成年很早就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为家庭教育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 ![]() 实际上游戏企业也不是没有作为,比如腾讯去年上线的成长守护平台,可以查询、设置孩子的游戏时长,以及绑定硬件设备实现一键禁玩、一键禁充等举措。虽然是针对未成年人的限制,但是也为家长通过游戏与孩子更好地沟通建立了一个渠道,只是很多家长并不会去了解孩子所玩的游戏或是做这种沟通,从而在面对孩子沉迷时束手无策。 今天的《人民日报》社会版刊发了两篇关于游戏防沉迷的文章,表示防的是沉迷而非网游,算是为游戏数量管控危机下的游戏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其中一篇文中最后专家的建议也值得一些认为孩子手游成瘾的家长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