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的算法世界里 影评人和五星打分都成了多余的
《艾米·舒默:皮革特辑》网络口碑墙内墙外各种扑街 去年,亚马逊旗下的IMDB就关闭了用户论坛,理由是“它们不再为大多数用户提供积极、有用的体验”,Netflix可能也有同感。为避免被差评,Netflix决定先下手为强,先绝了这些恼人的影评——至少在自家平台上。 对于那些想认真看影评的人来说,外面有无数消息源:可以去IMDB和烂番茄看评分,或者到社交平台搜口碑,更较真儿的还可以去找一些更细分的专业媒体影评。相比起专业影迷,Netflix考虑的更多是“吃瓜群众”的感受——“用户影评”可能不会显著增加收视率,一旦出现负面评价,还会严重伤害收视数据,得不偿失。所以,为什么还要在自家内容旁边保留这颗“定时炸弹”呢? 算法是「降维打击」的终极武器 Netflix现在最依赖的,是基于你观看习惯的“百分比匹配”算法。这套算法最核心的标准就是你的个性化偏好选择(拇指上下),它基于你的兴趣、为你量身定制,而且越用预测结果越准。Netflix用户进入个人主页,第一行和第三行都是算法推荐内容,举例来说,如果我是科幻迷,就会经常收到平台推荐的科幻剧和科幻电影,而且大多数都符合我的喜好。即使有时候内容品质没想象中的好,我也还是会点击观看——因为这是Netflix推荐给我的,试错成本又这么低,试试又何妨?大不了事后“拇指向下”。 Netflix还会提供“朋友喜欢的节目”给你做参考:你能在节目下方看到“你的10个朋友也喜欢《怪奇物语》”的信息,比陌生人的随机评论更有杀伤力。它有点类似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展示逻辑,是“内容社交化”的一种尝试。但是,Netflix算法最被人诟病的缺点,就是它会把观众变得非常被动——坐在那,等着系统“喂”给自己内容;长此以往,用户对内容选择的主动权可能会消失,“跳出偏好框架”的能力也会丧失,用户的认知体系会变得单一、充满偏见。 身为全球最被资本市场看好的媒体巨擘,Netflix毫不犹豫的站了“算法”,还在算法铺成的道路上加速行驶,一骑绝尘。就在此刻,Netflix正在开发一项更贵的订阅服务——Ultra(超级用户),每月订阅费将近20美元,它允许一个账户同时把超高清内容“流”到四台终端设备上。野蛮生长的互联网公司Netflix,需要的确实是更简单清晰提升平台效率和价值的方法,再没时间和精力文艺了。 延伸阅读
(编辑:二游网_173173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